心经问答网
心经问答网
玄奘大师西行故事 正法眼藏-白云禅师 佛祖十大弟子 释迦牟尼佛传 证严法师说故事
主页/ 佛本生故事/ 文章正文

为什么佛教中的晚餐叫做“药石”?

导读:为什么佛教中的晚餐叫做“药石”?...
为什么佛教中的晚餐叫做“药石”?

衣、食、住、行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条件。其中,饮食是我们维系这个色身的要件之一。我们为了日常的生活、工作、学习,奔走忙碌,难免会疲惫不堪,消耗身体的各种能量。为了维持身体的各项正常机能,最低限度的目标就是求得衣食温饱,可见饮食对我们这个色身的健康保证极为重要。而对于出家人而言,想要专心办道,精进修行,广度众生,首要任务就是安顿色身,因为健康的身体是一切行事的根本。两千五百年前,佛陀教导众弟子应将食物视作一种治疗饥病的“药”,食物应该用来滋养色身,长养慧命,但切不可恣意贪食。

在佛制中,僧人必须遵循日中一食、过午不食的原则,尤其是中唐以前的中国僧人皆严格持午不犯。随着时代的变迁,以及为适应社会的各种变化,慢慢地,僧人的饮食原则与戒律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。正如曾经的托钵乞食一般,经过时间的演变,最终而被放弃。由于中国地理的南北向幅员辽阔,僧人不仅需要日常修行,还需要出坡劳作,自耕自食,劳动量非常大。最终,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,僧人渐渐放弃传统的佛制,由大德祖师开启方便,届时,各寺院才正式提供晚餐。但是祖师称,出家人不应把晚餐当做饭食来享用,而应以惭愧心将其当做延续色身生命的药来食用,因此,佛教将每日的晚餐称为“药石”,药石皆吃粥,所以也称作“晚粥”。

此外,对于出外求法的行脚僧人来说,行脚的路途中,经常会遇到方圆几里都没有人烟的情况,因此,吃饭的时间和所吃的食物没有办法保障,因此他们可以暂时被允许不受过午不食的限制,何时能化缘得到食物,就何时进食。这是为行脚僧人单独开设的方便办法,当他们到寺院挂单时,就必须随众,根据百丈清规附旦过堂规的仪制,对云水僧是这么规定的:“一近午到,午饭随众;近晚到,晚粥随众;时过始到,补吃;晚到一宿,次日午饭即行。”

在禅堂禅打七期间,由于几乎整日皆有佛事及法会活动,打坐、跑香均需要交替用功,体力耗损甚大,所以禅七期间,僧人们每日用餐次数也可达四、五次之多,除了早粥、午饭之外,下午吃午粥或点心粥,晚上八点还需吃一餐,这一餐也是只吃馒头或粥,这被称之为“放参”。

明朝莲池大师所著的《沙弥律仪要略》中提到“必也知违佛制,生大惭愧,念饿鬼苦,常行悲济,不多食、不美食、不安意食”,意思是说出家僧人由于种种原因不能严格行持过午不食的戒律,所以僧人用药石时须心存警惕,时常具足惭愧和慈悲之心。

五观堂之食存五观

在佛门中,学道者吃饭时,要观想:

计功多少,量彼来处:面对供养,要算算自己做了多少功德,并思量粒米维艰,来处不易。

忖己德行,全缺应供:藉着受食来反省自己,想想自己的德行受得起如此供养吗?

防心离过,贪等为宗:谨防心念,远离过失,对所受的食物,美味的不起贪念,中味的不起痴心,下等的不起瞋心。

正事良药,为疗形枯:将所受的食物,当作疗养身心饥渴的良药。

为成道业,故受此食:要藉假修真,不食容易饥饿,体衰多病,难成道业;但是如果贪多,也容易产生各种疾病。所以必须饮食适量才能资身修道。

吃一顿饭要把它与佛法结合在一起,能如此,即使硬如钢铁的食物也能消化;反之,就是滴水也难以消化。因此,佛门中过堂有一语:“五观若明金易化,三心未了水难消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