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问答网
心经问答网
入门须知 佛学常识 在家修行 佛与人生 佛化家庭
主页/ 入门知识/ 文章正文

达真堪布:2017年莲师法会开示(二)六波罗蜜多讲解

导读:达真堪布:2017年莲师法会开示(二)六波罗蜜多讲解 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11月23日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!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!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...
达真堪布:2017年莲师法会开示(二)六波罗蜜多讲解

达真堪布仁波切宣讲于2017年11月23日

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!

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!

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!

今天是2017年莲师法会的第三天。在此为大家简单讲解行菩提心的学处——六波罗蜜多。

前天晚上跟大家简单地讲了皈依的五种共同学处,同时强调了皈依的重要性,也就是强调了基础的重要性。今天为什么要讲六波罗蜜多呢?因为没有时间讲完整的发菩提心的内容,及愿菩提心、行菩提心的所有学处,那么就讲六波罗蜜多。

大乘菩萨的一切学处都包涵在六波罗蜜多里,所以如果掌握了六波罗蜜多,可以说就掌握了所有的菩萨学处。一个寻求解脱的人,皈依三宝,走进佛门之后,应该选择相应的法门。

每个人的根基不同,意乐也不同,佛门里有大乘小乘、显宗密宗很多不同的法门,自己要做选择。

首先要入门,要真正皈依三宝,然后再选择法门。汉地、藏地都是观音菩萨的所化地,一般都是大乘根基者,所以我们要选择大乘法门。

阿底峡尊者曾讲过大乘和小乘的分界是发菩提心,如果没有发菩提心,即使皈依了三宝,进入了佛门,也不是大乘修行人。发了菩提心才可以算是真正进入大乘妙道。

当相续中产生了无伪的世俗菩提心时,才可以说是真正进入了大乘道——大乘的资粮道。资粮道有大资粮道、中资粮道、小资粮道。

最初是小资粮道,生起了世俗菩提心的同时,就进入了大乘的小资粮道;当相续中产生了胜义菩提心(不是相似的,而是真实的),即现量见到了诸法的究竟实相时,就进入大乘的见道。因此菩提心是大乘小乘的分界线,发菩提心很重要。

发菩提心之后,就要学修基础的修法,例如发菩提心的仪轨等。何为愿菩提心、行菩提心,今天我们就不多讲了,只讲学处——愿菩提心的学处和行菩提心的学处。今天主要讲行菩提心的学处。

行菩提心的学处是六度——六波罗蜜多,从七个方面来讲解。

第一,法相(特点)。我们要了知一个法,首先要了知它的特点。

一、远离六度各自的违品,否则,功德就不会圆满。

二、以三轮体空智慧的摄持,否则,不可能成为波罗蜜多。三轮体空的智慧即一切都是显而无自性。

比如,以布施来说,布施者自己,所布施的物品,布施的对境,通过智慧进行观察,都是显而无自性的,都没有实质性、都是空性。

必须要有空性的见解,否则不可能成为波罗蜜多,不可能成为成佛之因。持戒也是如此,有的人持戒严格,但是没有三轮体空的摄持,没有三轮体空的空性见地,功德就不会圆满。

我经常跟大家讲,佛法里讲的戒律是活的,不是死的,如果有三轮体空的智慧,了知了一切万法都是显而无自性的真谛,戒律就是活的,不是死的。这样的状态下持戒一点都不难,而且持戒还是一种轻松、一种自在,是这样的一种境界。而现在我们受持戒律,是既不自在也不轻松。就是没有智慧的摄持,智慧不够,所以功德不会圆满。以此类推,每一个波罗蜜多都要有智慧的摄持。

三、具有满足他众意愿的作用。持戒、布施、安忍等六波罗蜜多都具有满足众生意愿的作用,能直接或间接地利益众生、帮助众生。有的可能无法直接利益众生,但是也可以间接地利益众生。

目前,虽然我们也行持六度,但对众生没有任何利益,还是不圆满的。有的人修禅定仅仅是为了自己的精神享受,能够获得安宁和祥和。这是不是禅定波罗蜜多?不是。因为没有间接或直接地利益众生。

安忍也一样,有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,即使勉强忍受了一些对境,也并非安忍波罗蜜多。

四、成熟三菩提。三菩提指阿罗汉、缘觉、佛,但这里主要指成就佛果,直接或间接地成为成佛之因,这很重要。如果不是这样就不能称为波罗蜜多。

今天简单讲解了以上四个特征,此四个特征的总和就是六波罗蜜多的法相。“六度”的“度”就是波罗蜜多的意思。已到达彼岸或能到达彼岸称之为度,六度即六波罗蜜多。以后我们行持六度时,如果不具备这四个特征,就不是真正的六波罗蜜多。

第二,定义。“波罗蜜多”是梵语,其中“波罗”是彼岸的意思,“蜜多”是去之,也就是到达彼岸之意思。胜过世间、胜越一切称为彼岸。

已到达彼岸,能到达彼岸都可以称为波罗蜜多,称为度。

到达彼岸就是远离两边之意,远离了有边和无边就可以称为彼岸。有边指世间,即轮回边;无边指出世间,即寂灭边。大乘修行人要远离此二边,既不能堕落轮回边,也不能堕落寂灭边。以什么不堕落两边?以智慧不堕落轮回边,以慈悲不堕落寂灭边。

声闻和缘觉这些小乘成就者有无我的智慧,所以远离了轮回边,超脱了三界,但是他们慈悲心不圆满,所以堕落了寂灭边,无法乘愿再来度化众生。大乘修行人必须要有慈悲心,这样既不堕落轮回边,又不堕落寂灭边,远离了两边,就可以称为彼岸。

《普贤行愿品》讲:“犹如莲花不著水,亦如日月不住空。”佛、菩萨虽然在六道里面,但是不被六道染污,这就是彼岸之意。六波罗蜜多就是到达彼岸,能到达彼岸的方法也可以称为波罗蜜多。虽然不是远离两边的究竟果位,但是能远离两边、到达彼岸的方法,就可以称为波罗蜜多。

行持六度,就是能到达彼岸、成就圆满佛果的方法,所以就叫波罗蜜多。如果没有成为菩提果、成佛的因,就不能叫波罗蜜多。

第三,分类。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静虑(禅定)、智慧,共有六个法。

布施就是给予他众,真正的布施就是有施舍心。布施分三种:法布施、财布施、无畏布施。无论哪种布施,都要具备施舍心,否则不是真正的大乘佛法里讲的布施。

因为大乘佛法是心地法门,一切在于心。如果没有施舍心,心里没有舍下,虽然表面上在做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,在戒杀放生,但也不是大乘佛法讲的布施,功德不会圆满。

持戒就是相续没有被染污,心地清净。若心不清净,即使很严谨细致地取舍善恶,功德也不会圆满,更非大乘佛法里讲的持戒。不染污即清净之意,清净即持戒。持戒分三种:持善法戒、断恶行戒、饶益有情戒。

安忍即忍耐苦行。无论遇到何种对境,都能做到心平气和,不是勉强地忍受,是心甘情愿的,在心里真正包容、接受。无论是怨敌的伤害、修行上的对境,还是对高深法要的理解,都能做到忍受、接受、包容,这就是安忍。能做到骂不还口,打不还手,也叫安忍。大乘佛法讲的安忍是心不动,心不随境动摇。

当明白诸法的实相、真相时,自己所有的付出便都是心甘情愿的,遇到任何事情都能心平气和去面对,这才是安忍。

精进就是以欢喜心行持善法。什么是善法?就是对他人有利益、有帮助的事情,这也不离智慧的摄持。我们帮助他人、利益他人,都要有智慧,这点很重要。如果没有智慧,不够觉悟,结果会是害己害他,是不圆满的。所以要带着欢喜心行持善法,欢喜心是一种智慧、一种觉悟,明了而主动,而非盲目而冲动。

静虑是心专注。如果我们具有善念、正念、正确的见解,一心专注在那种状态里不动摇,就是禅定。禅定不是必须要找一个地方上座,不是一定要面壁。刚开始的时候可能需要依止寂静处,远离喧闹,但修行到最后,无论在何时、在何种环境,都能保持觉醒、明了。

把心安放在正念、善念上,这就是禅定。大圆满就是这种修持方法,认识心之自性之后,可以随时安住,开始时能安住一秒钟、一分钟,很容易,慢慢地把这些点点滴滴连起来,保持这种状态,就像是滴水穿石一样。

现在大多数人还没有这种认知,没有证悟大圆满,但我们可以这样做。比如心怀善念、正念,哪怕保持一秒钟、一分钟,这样持续地修炼,最后一定能成就。这就是一心专注为静虑。

智慧就是三轮体空。三轮体空指一切法自性为空,此空非单空,体是空性,但是与显现不二,显现和空性一味,显现和空性一体。显现即有,空性即无,有和无是一体,有即是无,无即是有。这与《心经》里讲的“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,色不异空,空不异色,受想行识亦复如是”是一样的。《心经》里讲的是五蕴,五蕴包含轮涅一切法,轮涅一切法都是如此,既是有也是无,都是双运的。三轮体空也是这样的,是不二法,是二谛双运的。三轮体空是智慧。

六度的每一度都可以再具足六度,比如说布施也可以再具足六度:有施舍心就是布施;保持心地清净就是持戒;行持布施过程中遇到各种对境时能忍受就是安忍;以欢喜心布施就是精进;用心、专注地布施就是禅定;以三轮体空做布施就是智慧。这样布施就具足六度了。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静虑、智慧都以此类推,每个波罗蜜多都可以再具足六度。根本的分类有六种,每一种都可以再进一步分为六个。

第四,定数。六波罗蜜多为什么只有六个呢?菩萨戒的一切所修,可以说都包括在三学中,也可以说大乘的一切修法,都包括在戒学、定学、慧学此三学中,观待三学而决定六度,因为前三度分别为因本体所属,三方面都在戒学中。前三度指布施度、持戒度、安忍度,这三度都属于戒学,都是戒学之因。布施为什么是三学中戒学之因?刚才跟大家强调了,布施就是舍的心态。戒学如果没有出离心的摄持,就不能称为别解脱戒。

比如今天受居士五戒、沙弥戒、沙弥尼戒、比丘戒、比丘尼戒等,如果没有出离心的基础及摄持,都不能成为别解脱戒——别解脱戒是个别解脱之因,也就是不能成为解脱之因。如果没有菩提心的摄持,六度都不能成为成佛之因。同样,如果没有出离心,六度都不能成为别解脱戒,不能成为解脱之因。所以戒学必须要有出离心的基础。

出离心指断除对世间的贪着,放下世间的一切利益。有人可能会想:“放下了世间一切的利益,怎么生活啊?怎么工作啊?”这不矛盾,放下是一种心态,而非行为。当你真正放下时,不需要放弃一个人,不需要放弃一件事。放下指放下心里的贪着。

贪着是自私、无明、狭隘的心态,把心量打开才能做到包容,才能真正得到大家的帮助,也可以说是得到宇宙的能量。出离心就是打开心量之意。就像当时帝洛巴上师对那若巴讲的一样:“儿啊!不是显现束缚你,而是执着束缚你。”

显现不会束缚我们,我们内心的执着才是真正的束缚。无明的状态叫执着,自私、狭隘的心态叫执着。自私即狭隘。所以我们要把心量打开,把真相弄明白,这样心态自然就放下了,放下了心态叫出离心。断除对世间的贪着,日日夜夜求解脱,可以说是出离心,主要在于你是否断除了对世间的贪着,不贪着世间时自然就解脱了,自然就放下了。

布施的主旨是断除对世间的贪着。如果不贪着这个世间,即使拥有再多的财富或世间的利益也不会束缚你,更不会染污你。如果贪着,即使再贫穷,再一无所有,一文不名,一样会束缚你、染污你,一样要在六道中轮回,这跟拥有多少没有关系,主要是心态的问题。所以布施是戒学的基础。

戒律,是戒学的本体。忍受一切的违缘对境,这是安忍。放下的过程,或者说修行的过程,是艰难的。我之前跟大家讲过,苦修并不是吃的差,穿的破,住在深山老林,而是修行的过程是艰难的,放下的过程也是艰难的,没有一帆风顺的,会面对很多的挑战,会遇到各种违缘。能持之以恒,将违缘障碍弃置脑后,为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奋斗与坚持,这是苦修,也是安忍。安忍波罗蜜多也是有智慧才能做到,所以安忍波罗蜜也属于戒学。

静虑,指禅定之意,属于定学。智慧属于慧学,精进是助伴,圆满三学要靠精进。《经观庄严论》中云:“观待三学数,佛真说六度,前三属戒学,后二归二种,一者三助缘。”“一者三助缘”即指精进波罗蜜多,是戒学、定学、慧学三学的助缘。三学的功德要圆满,必须要靠精进波罗蜜,必须要具有觉悟、欢喜的心态,这样才能圆满坚持。所以这是定数。

第五,次序。布施、持戒、安忍、精进、静虑和智慧,这个次序从因果的角度而言,前前是因,后后为果。虽然不是绝对的,但一般都是这样。都是有因果关系的,并以此安立次序。

另外从劣胜的角度而言,后后比前前殊胜,以此角度安立次序。

此外还有从粗细的角度——粗大和细微,就是后后比前前更难行持,以此角度也可以安立次序。

六度的次序从三个角度可以安立,一是从因果的角度安立;二是从劣胜的角度安立;三是从粗细的角度安立。一般是这种情况,但都不是绝对的。

第六,修法。即行持六波罗蜜多,也要具足六个方面,才能圆满。

一、所依殊胜。行持六波罗蜜多,首先必须要有菩提心的摄持,发菩提心是所依殊胜。

二、诸法殊胜。指行一切事,行住坐卧在内的一切事情,都可以变成菩提果之因,所以都可以行持六波罗蜜多。

之前我讲过,生活中的六波罗蜜多,如吃饭时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。密宗里讲,自身是最圆满、殊胜的坛城,我们只要转念,所吃的都是供养自身坛城。吃东西之前可以先做供养,剩饭剩菜,包括洗碗用的水,都可以布施给饿鬼道的众生,这就是布施波罗蜜。

吃饭时如果能保持正念,保持相续清净,不是贪吃,不是以分别念而吃,就是持戒波罗蜜。

打饭或者吃饭时,如果有违缘和障碍出现,心中能忍受,能心平气和,就是安忍波罗蜜。

精进波罗蜜,指吃饭时心怀喜悦,处在觉悟的状态中。

有种修持方法叫行禅,其实吃饭也是行禅,可以称为“吃禅”。心专注,保持正念,保持觉悟,这是禅定波罗蜜。

智慧波罗蜜。指站在三轮体空的角度去行持,以吃饭为例,吃饭者自己,所吃的饭,吃饭的过程,甚至给我们做饭、打饭的人,包括碗筷这些餐具,都可以观空性,都不离空性的真谛。保持这种正念,就是智慧。我们吃饭就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。

穿衣服同样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,即使是喝一杯水,同样可以具足六波罗蜜多,行住坐卧,皆可具足六波罗蜜多。所以,行持一切事称为诸法殊胜。

三、所为殊胜。即为利益一切有情而奉行六度。我们行持六度是为了成佛,成佛是为了度化众生、利益众生。

百日共修期间我给大家讲过,当你真正发出了菩提心,包括行住坐卧、吃喝玩乐在内的一切,都可以变成修行,都可以积累资粮。

四、方便殊胜。指有三轮体空智慧的摄持。

五、回向殊胜。一切功德、善根都要回向无上菩提。即断除自私自利,回向、分享给一切众生,也是为众生解脱而圆满福德之因,这就是回向殊胜。

六、清净殊胜。即真实对治二障而行六度。我们行持六波罗蜜多,一定要对治二障——烦恼障和所知障。烦恼障障碍解脱,所知障障碍成佛,行持六度会成为二障的对治法。这样就能减少烦恼障,减少所知障。

现在有些人学佛修行越久,内心的烦恼却越多、越增长,这叫背道而驰。这样即使行持六度,也不可能圆满功德。还有些人学佛修行时间越久,对法的执着越强,所知障越强,这样就适得其反了,是不正确的。所以我们行持六度一定要成为二障的对治法。就是减少烦恼障,减少所知障,这样才能解脱,乃至终究成佛。

以上共讲了六种方面,行持六波罗蜜多时要具足这六个方面,才能圆满功德。

第七,功德。越布施得到越多,我们之所以心不甘情不愿的布施,是害怕失去,怕得不到,事实恰恰相反。

持戒得安乐。很多人不敢受戒,觉得是一种约束,不安乐,其实未必。真正受持戒律,就能得到安乐。

安忍得光泽。现在科技发达了,很多人都去整容,其实没必要,修安忍波罗蜜多,自然就庄严了,自然就漂亮了。

精进得威力。行持精进波罗蜜,自然就有威力。比如一个世间普通的老板,如果特别敬业,自然具足威力。我们修行也是如此,如果能精进修行,自然具足威力,具有摄受能力。

现在有些人想摄受众生,想展现自我,如果不精进,不会有摄受能力。

禅定得安宁和祥和。

解脱要靠智慧。我们为什么轮回?根本在于无明!想去除无明要靠智慧。若不断除无明,烦恼不会息灭,所以解脱要靠智慧。这是《宝鬘论》中讲的,也是佛经中讲的。

六波罗蜜多本体。布施有财布施、法布施、无畏布施。持戒也有行持善法戒、断恶行戒、饶益有情戒。饶益有情戒里讲四摄。《莲聚经》里面讲的,是以布施招手。

我们要结善缘、帮助他人,菩萨有四种方法:

以布施招手,比如先送些加持品,让他欢喜接受。

其次是以爱语迎接,说些他爱听的话,根据他的意乐讲一些佛法,让他明白。

以利行安抚,当你了解他的根基之后,跟他讲一些相应的佛法。佛当时利益众生时就是应机说法。根据他的根基——上等根基、中等根基、下等根基。对下等根基者讲声闻乘、缘觉乘、菩萨乘。对中等和上等根基者,讲密宗的事部、行部、瑜珈部。对上等根基中的下等、中等、上等者,讲玛哈瑜珈、阿努瑜珈、阿底瑜珈。根据不同根基讲不同的法门引导他。

同事劝谏。给不同根基者讲不同法门的同时,自己也要跟他一起学。有些人觉得自己已经圆满了,不必断恶行善,没必要继续学修了,其实不然。

伟大的佛陀成佛之后,为了给众生表法,也要精进修行。同事劝谏指自己也要继续学修,这样才能真正的利益、摄受他人,最终真正获得究竟的果位。

菩萨难当,不容易的!现在有些人没学修多久就放弃了。安忍即忍耐,忍耐怨害而安忍,不畏甚深法义之安忍,承受苦行之安忍。

精进分擐甲精进、加行精进、不满精进。擐甲精进,就是心里有准备。我们学一年期加行,跟探路一样先了解整个路况,做到心中有数,叫擐甲精进。加行精进,指修三年期加行,开始走路了、行动了。不满精进,即得到一点成就、利益之后不能满足而止步,要如牦牛吃草一般,毫不懈怠、继续精进。

静虑。凡夫行持静虑,指四禅八定,是属于世间的禅定。义分别静虑,指凡夫地的修行人,比如大乘的资粮道和加行道时所具有的这种禅定、境界,还没有真正证悟。缘真如静虑,属于一地以上菩萨们的禅定。

智慧包括闻慧、思慧、修慧。很多学佛人根本不了解这些,学了几年掌握了一些知识,自认为很了不起,但遇到对境时,还是不过关,这时就开始怀疑法门,然后再去寻找其他所依,这是错误的。

若想生起闻慧,要反复听法,反复看经论书籍。闻慧之后就是思慧,反复地观察思维,才能产生思慧。到了修慧阶段对烦恼才具有真正的对治力。

我经常跟大家讲,修慧和闻慧、思慧不一样,修慧要靠禅定的力量,没有禅定不可能产生修慧。我们的思想和境界想超越时空,必须靠禅定来推动,依靠禅定的力量才可以超越。大家一定要坚持,反复听闻,反复思维,反复修行,最终才能获得成就。

学佛成就没那么容易,也没那么简单,希望大家一定要持之以恒。目标定下来了,方向找到了,掌握了方法,然后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,都要坚持、再坚持。坚持就是胜利,这点很重要。

今天简单地为大家介绍了六波罗蜜多的修法,这些是很重要的。

为了大家,我们传授了很多修持法门,因为单单依靠一个法门很难成就,通过各种法门来提高境界、激发信心,但是又都不离六波罗蜜多的修法。所以今天讲菩提心时,给大家简单讲了六波罗蜜多的修法。

大家不要着急,只要不懈怠;不懈怠的同时,也不能着急。着急是修行上的障碍,要稳稳当当的修行。这点很重要。今天就讲到这里。

此福已得一切智,摧伏一切过患敌。

生老病死犹波涛,愿度苦海诸有情!

以佛所获三身之加持,法性不变真谛之加持,

僧众不退意乐之加持,如是回向发愿悉成就!

达雅塔,班赞哲雅阿瓦波达呢耶所哈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