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何《观经》中说修观,要“唯除食时”呢?
皆仁法师
以前在读《佛说观无量寿佛经》时,见经中说:“此想成时,一一观之,极令了了。闭目开目,不令散失,唯除食时,恒忆此事。作此观者,名为正观。若他观者,名为邪观。”
当时就有些纳闷,为何观经中强调要“唯除食时”呢?
后来读罗什大师所译的《禅秘要法经》,里面也强调:“出定之时不得多语,于寂静处一心系念,唯除食时。”
这部关于禅修的经典也强调要在食时之外,一心系念。
而在禅宗的语录《五灯会元》中,也曾记载了赵州禅师自述行脚时的心得:“老僧行脚时,除二时粥饭,是杂用心处,除外更无别用心处。”
赵州禅师也强调在自己行脚时,除了在食时是杂用心之外,其他时候都是摄心一念的。
后来,翻查了宋代元照律师的《观无量寿佛经义疏》,里面对此解释道:“今谓余诸观法不择时处,此观圣境,理合虔恭,对食起想义,乖尊敬故。《观佛三昧经》观像法云:想念成已,唯除食时、除便转时,一切时中,恒见佛像等,斯为明据。”
这就是说:元照律师认为,其他的观法没有强调唯除食时,而水观所观的是圣境,所以应该以虔诚之心,恭敬对待,而如果在进食的时候去观想,那就有失尊敬了。然后他举了《观佛三昧海经》中的例子来说明,此经中说在观法成就之后,除了食时和大小二便之时,在一切时中,都会见到佛像现前。所以,在佛像现前时,进食是有失恭敬的,所以观想唯除食时。
但是,看完元照律师的解释后,心中还是有疑惑的,因为《禅秘要法经》和赵州的心得中说的,不只是作观之时如此,连出定后摄心和行脚摄心时也是如此。可见其中别有因由。
后来读《毗尼母经》中时,发现了经中说非时集会时提及了食时:“非时集会者,除食时食粥时饮甜浆时,是余一切作法事时,如法如毗尼如佛教,是名非时集。”
经中说的非时集会,《四分律名义标释》中解释为:除了布萨自恣之外一切时候的僧众集结,共作羯磨法事。
而《毗尼母经》中强调了除进食、食粥、饮用甜浆时,还有布萨自恣之外的其他时候,僧众如法如律如佛教化而行羯磨法事。
由此可见,经中也将食时排除在羯磨法事用时之外。
藉由以上的经论,我们可以推想出修行中之所以“唯除食时”的原因,也许有以下三点:
一是无论是观想、出定摄心还是平时摄心,都需要全神贯注投入,如果在进食时观想,那恐怕无法兼顾进食。食时,另有摄心的法门。这点由赵州所说的食时“是杂用心处,除外更无别用心处”可知。
关于赵州禅师,他曾有一件逸事可为佐证。
据说护法神一直想见赵州禅师一面,但是赵州禅师摄心在定,所以护法神难觅其踪迹。后来,护法神想了一个办法,他拿一些面粉悄悄洒在赵州禅师面前,赵州禅师见到,心中起了一个念头:“是谁这么不惜福,到处洒面粉?”正是因为起了这一念,护法神才得到机会,见到了赵州禅师真容。
可见古代禅师们的确是二六时中都在用功的,食时也不例外,否则,护法神就不会一直找不到空档见赵州了,但是食时的确另有摄心的法门。
因此对于大修行者来说,二六时中摄心,连食时也不例外,但是食时的摄心与平常摄心不同。
二是依元照律师所说,在进食时观想佛像,的确有失恭敬。而且如今出家人过堂用斋,为施主回向功德时,也应专心回向。所以,对于普通修行者而言,在修观法时,是要“唯除食时”的。
三是在《毗尼母经》中,将“食时食粥时饮甜浆时”排除在羯磨法事用时之外,那么对于修行者而言,作羯磨法事时,理应唯除食时。
以上,就是由为何《观经》中说修观,要“唯除食时”而引发的一点思考,仅供大家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