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门戒律定得如此之多,是否可以变通呢?
在通常情况下,戒律丝毫不得违犯,这叫“遮”;但在特定情况下允许触犯,称为“开”。在比丘戒中,除了不杀、不盗、不淫、不妄语外,其余戒条在平时应当“遮护”(即遵守),在特定的情况下可以“开戒”。
小和尚与小男孩南朝刘宋时期,对佛教优礼有加,宋文帝经常与高僧们在一起讨论佛法。一天,宋文帝设斋会僧,过了很长时间,才摆好素席。
在场的僧人眼看天已过午,不敢食用,因为佛教戒律中有“过午不食”的规定。这时宋文帝举筷劝食,说:“现在日当正午,各位只管进食。”在旁的竺道生应声说道:“太阳是附着在天上的,皇上就是天,既然‘天’说刚刚是中午,那就肯定是中午了,没有什么好怀疑的。”说完捧起钵盂就吃,其余僧人见状,也随之吃了起来,竺道生就是巧妙地利用佛教戒律在特定情况下可以“开”的规定,随机应变,避免了一场尴尬。
灯火受了戒的四众弟子也可以舍戒。受五戒的在家居士只要对任何一个人声明,自愿放弃优婆塞、优婆夷的身份即可。出家的僧尼还俗也很容易,只要对任何一人声明自己愿意舍戒,就可放弃比丘、比丘尼的身份。
如果不舍戒,却私自违反戒条,称为“破戒”,这是不允许的,要受到佛门的惩罚。五戒之中,杀生、偷盗、邪淫、妄语是违背道德的恶行,饮酒本身不一定是恶行,但由于饮酒能导致其他恶行,故佛教将不饮酒列为五戒之一。在《大智度论》里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:有一人为了饮酒,偷了邻居的鸡,杀死作为下酒的菜肴。邻居女主人来问,此人以妄语回答说不知道,又趁酒醉强奸了她。这样,由于饮酒而犯偷盗、杀生、妄语、邪淫四罪。
禅·枫叶佛教认定,破戒有“五过”:1、害自身;2、为智者所呵;3、恶名流布;4、临终生悔;5、死障恶道。
同时,也有人认定破戒有“五衰”:1、求财不遂;2、随得即耗;3、众不爱敬;4、恶名流布;5、死入地狱。
不管是“五过”还是“五衰”,都是对破戒者的谴责和警告。
缅甸僧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