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经问答网
心经问答网
基本佛法 类品述说·三十七道品 上座部佛教修学入门 您认识佛教吗 说吉话祥
主页/ 佛学基本知识/ 文章正文

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

导读: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探求于宗教;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。佛教,严格言之,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,...

  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

  人类为了追求精神上的依托而探求于宗教;各种宗教也为了人类和谐的共存而制定各自的道德准则。佛教,严格言之,它是非宗教亦非哲学,它是——佛陀的教育;但是,佛陀也不例外地制定了众生共存的准测,在佛法中称之为——戒律。戒是防非止恶的作用,律是和合僧团的轨范,戒律,从佛教整体性来看,其目的无非要使人们依教奉行而达到——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而已。所以在大智度论中谈及佛法的修学有云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何为诸恶?何为众善?如何防非止恶,广行众善是我们本文所要研讨的。

  通俗迷心—心念引因果、心念为恶源

  防止诸恶(五戒)—不杀生

  不偷盗

  不邪淫

  不妄语

  不饮酒

  通俗迷心

  在还未深入研讨善法与恶法之先;让我们先共同来研讨一般人所迷惑善恶及颠倒因果的问题。一般人往往在于自己心理上无法了知,心念是一切善恶及因果的总根源。华严经云: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,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。古德又云:一点动则万变,江村烟雨蒙蒙。这就是言心念是一切因果善恶之本。佛法对人生的看法是建立在三世因果上;一切万法不离因果,善因得善果,恶因则得恶果,而我人命运果报之源则建立在心念上。所以心中的起心动念,直接影响了身、口二支的行为,又由于身、口惯性地行为,无形之下也造成了习惯及性格了,正由此即造成了未来命运的果报矣。因此,我们认为修行的基础功夫,当先学曾子一日三省己身的功夫(曾子曰:吾日三省吾身——为人谋而不忠乎?与朋友交而不信乎?传不习乎?)又更进一步地,深省到起心动念,善念或恶念之间。从上面对于心念深刻的研讨,我们得知佛法的修学是从心念上下手的。但一般人们,当您向他们言及修行及学佛,他们总回答:“我的心好,何必学佛呢?”由此可知,一般人对于自己的心理是迷惑不知的。

  据佛法的唯识学,对心理上有很详细的分类。我人的善心所只有十一个,而恶心所却有二十六个之多。下面,就让我们依唯识学一一简要地介绍它们。善心所十一个包括有:

  (1)信

  (2)精进

  (3)惭

  (4)愧

  (5)无贪

  (6)无?

  (7)无痴

  (8)轻安

  (9)不放逸

  (10)行舍

  (11)不害。

  恶心所二十六个包括有:

  (1)贪

  (2)嗔

  (3)痴

  (4)慢

  (5)疑

  (6)恶见

  (7)忿

  (8)恨

  (9)恼

  (10)覆

  (11)诳

  (12)谄

  (13)骄

  (14)害

  (15)嫉

  (16)悭

  (17)无惭

  (18)无愧

  (19)不信

\

  (20)懈怠

  (21)放逸

  (22)昏沈

  (23)掉举

  (24)失念

  (25)不正知

  (26)散乱。由唯识学的分类可知,我们的心,恶心所是多于善心所的,造作恶业的比例是多于造作善业的;因此,堕落恶道的机会是多于生于善道的,所以时时检点自己实是修行者的当急要务。又,一般人言:“心好,何必学佛!”这种观念是迷惑不知的。

  从上文我们即知修行当好好的观心,修心,去恶从善的根本乃由心地上下手用功。但,成圣贤与成凡夫之分乃在乎一念之判而已,从博地凡夫只要严察自心,战战兢兢,成圣成贤是绝对可能的;相反地,如果博地凡夫不严察自心,未断一切恶,永远沈渝生死苦海是难以避免的。

  至于凡夫如何能离苦得乐,如何克念作圣呢?佛法中的四正勤则是最有效地方法。四正勤即是:

  (一)已生恶当令断

  (二)未生恶使不生,此两点就是——诸恶莫作。

  (三)未生善当令生

  (四)已生善使增长,此两点就是——众善奉行。

  我们如果能在此方法上努力用功修持,又能做到,“不怕念起,只怕觉迟”。如此恶法能断,善法增长,意念则能渐趋于清净矣!智慧当然也会日日增长,佛法的体悟也会渐趋于——正见。所以有云: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。”此句话即是一切修持法门之本。

  现在我们已知要转凡成圣当依四正勤去努力,诸恶为何?佛法上如何防止诸恶?下面,就让我们从五戒与十善来研讨,五戒:

  (1)不杀生

  (2)不偷盗

  (3)不邪淫

  (4)不妄语

  (5)不饮酒

  这是道德的最低准则,也是保人身、防恶道的根本;十善——

  (1)离杀生

  (2)离偷盗

  (3)离邪行

  (4)离妄语

  (5)离两舌

  (6)离恶口

  (7)离绮语

  (8)离贪欲

  (9)离嗔恚

  (10)离邪见,这些包括了身三业,语四业及意三业,其实,它们也是五戒的详细分类,为了究竟离十恶,我们可进一步地做下列几项:

  (1)救生

  (2)布施

  (3)梵行

  (4)诚实语

  (5)和诤语

  (6)爱软语

  (7)质直语

  (8)不净观

  (9)慈悲观

  (10)因缘观

  果真能依循以上十项,身、口、意三业已算趋向清净了,但,这样还是属于消极的防非止恶而已,更进一步地当积极的行善才对啊!

  结 语

  以上几点,我们概略地了解,心念引因果,心念是恶源;一般人迷心不知自心中恶心所多,又,圣凡之分判是在一念之间;四正勤是修学之根本,诸恶分身三业,四口业,意三业,但五戒及十善是防非止恶之本;六度波罗蜜,普贤十大愿王及发菩提心是积极地行善。有了这些基本概念,相信您对——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,自净其意,是诸佛教”这句话也该有了概略地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