唐禅宗高僧 _9

时间:2019-10-13 09:11:31作者:阅读次数:

心经心经全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

  石头希迁禅师

\

  石头希迁禅师(700~790),唐代禅僧,又称无际大师。俗姓陈,端州高要(今广东省高要县)人。希迁年轻时即沉毅果断,自信力强。他反对乡邑迷信神祠、定期杀牛洒酒的祭祀,每逢祀期,就前往毁祠夺牛,态度坚决。希迁的禅法总结于他所撰的《参同契》。
  旋赴曹溪,投禅家南宗惠能门下,受度为沙弥。惠能逝世时,他还没有受具足戒。不久,前往吉州青原山静居寺,依止先得曹溪心法的行思禅师,因机辩敏捷,受到行思的器重,有“众角虽多,一麟已足”的称誉。不久,行思又命希迁持书往参曹溪门下的另一位宗匠南岳怀让,经过一番锻炼,再回到静居寺。后来行思就付法与他。唐玄宗天宝初年(742),希迁离开青原山到南岳,受请住衡山南寺。寺东有大石,平坦如台,希迁就石上结庵而居,因此时人多称他为石头和尚。其间作《参同契》,用五言偈体,全文44句,计220字,言简意赅,哲理深邃,为禅宗重要文献。后被日本曹洞宗僧人作为早晚课诵的经典来读。石头的佛学思想主张“人根有利钝,道无南北祖”,主张园融南北顿渐,在当时体现了既继承南宗慧能、北宗神秀,又发展了慧能、神秀。所以他的禅学思想不仅在中国佛教史上,而且在中国思想史、文化史上都占有一席之地,今天仍然对中国、韩国、日本,甚至东南亚地区佛教产生着深刻的影响。
  代宗广德二年(764),希迁应门人之请,下山住端梁弘化,和当时师承南岳怀让住江西南康弘化的马祖道一,称并世二大士。希迁弟子甚多,晚年付法给药山惟俨。于德宗贞元六年(790)逝世。
  【生平】
  希迁不但一直全心钻研佛学,而且精通医术,造福于老百姓。他在替乡民治疾时,还晓喻众人说:凡想齐家、治国、学道、修身之人,先须服我十味妙药。这就是他写的《心药方》。他的医方深宕佛教理义,明白晓畅地劝世人为善,以此教化众生。
  希迁在南岳50余年的生活中,由于他行医济世,佛法度人,大大地弘扬了南禅的宗风。他与江西马祖道一互相往来,两派法嗣兴隆,更使南禅之风大振,声名远播,盛赞石头、马祖为“并世二大士”。石头和尚在晚年修行之际,还将他后半生将近半个世纪的草庵生活,用十分明快的语言记述下来,这便是流传至今的《草庵歌》。唐贞元六年(790),91岁的石头和尚无疾而终,唐德宗赐谥他为“无际大师”。
  【禅学】
  希迁先在曹溪门下受了熏陶,已有所证悟。当他初到青原山和行思见面时,行思问他从曹溪那里带着什么来了,他说,未到曹溪以前,原未曾失落过什么。行思再问,那末为什么要到曹溪去,他就说,若不到曹溪,怎知不失。在这番简短的问答里,可以想见希迁直下承当,自信之切。后来希迁亦常以此旨接引门下,如慧朗问如何是佛,希迁就呵道汝无佛性。朗再问,一切含灵都有佛性,他为何却没有?希迁直示道,为汝不肯承当,朗因于言下悟入,即其一例。希迁自说他的法门“不论禅定精进,惟达佛之知见”,并说“能自知之,即无所不备”,都着重在这一点。希迁自从依止行思以后,受到进一步的陶冶,禅境有了新的开展,禅法益臻灵活细致。门人道悟问佛法大意,希迁答以“不得,不知”。又问,向上更有转处否,答云“心空不碍白云飞”,即暗示在悟入以后,机境可以无限开拓,自在运用。
  希迁的禅法总结于他所撰的《参同契》。相传希迁因读《肇论》至“圣人会万物为己”句,得到启发,对于《肇论》中所说的“法身不隔自他,圆镜体现万象”之旨深有契会,于是有《参同契》之作。“参同”二字,原出于道家,希迁盖取其意,以发挥他的以“回互”为眼目的禅法。其所谓“参”是指万殊诸法各守其位,互不相犯。其所谓“同”,意示诸法虽万殊而统于一元,以见个别之非孤立地存在。而他所创倡的“回互”,则指见于万殊诸法间的互不相犯而又相涉相入的关系。修禅者领会此旨,于日用行事上着着证验,灵照不昧,是谓之“契”。他把这种思想导入禅观,加以发挥,丰富了禅法的内容,遂开辟了他这一系的宗风。《参同契》中反复阐明一心与诸法间的本末显隐交互流注的关系,以见从个别的事上显现出全体的理的联系。要是将理事分开来看,则“执事原是迷,契理亦非悟”;如果统一起来看,则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在,即所谓“门门一切境,回互不回互”;这里面有相互含摄的地方,也有互相排斥的地方。中间说到诸法自复其性,如子得母,以见会末归本之不待安排;同时一法体而用(动态的)处(静态的)兼具,而彼此互相倚待,如明暗相生,往来转化,展转无住。能这样地体认一切事象,自然事存理应,举足知路,而达到“即事而真”的境界。其禅法运用之妙,圆转无碍,如环无端。和希迁同时异派的禅家马祖道一,对于希迁的禅风,常有“石头路滑”之说,很足以道出它的特征。
  希迁的禅风,显然带有哲学的思索的倾向,和同时的马祖道一之盛倡大机大用相比较,它是近于静态的。因而他所创倡的禅法,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禅思想。这种思想,以后还结合了坐禅而续有发展。承受希迁付法的药山惟俨即常事闲坐,并有“思量个不思量底”之说。再传到云岩昙晟(782-841),又提出了“宝镜三昧”法门,以临镜形、影对显的关系,说明由个别上体现全体的境界。续传到洞山良价(807-869)、曹山本寂(840-901)师弟,都向这方向发展,成为曹洞一派。他们更从事象各别相涉的关系上建立了偏正回互、五位功勋等等说法,禅法的运用愈趋细密。曹洞一派和同时马祖下再传临济一派,并世各行其是。临济宗风以棒喝峻烈著称;而曹洞禅则回互丁宁,亲切绵密,颇重传授,表现出慧能门下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大系各自发展,形成不同宗风之显著的对照。
  希迁的禅法,还经他的门下天皇道悟弘传,到五代时,更衍为云门、法眼两系,他们同样着重在“一切现成”,都和希迁所主张的“即事而真”的宗旨一脉相通。禅宗五家中,沩仰一家早绝,其余四家除临济外,曹洞、云门和法眼三家,在传承上都渊源于希迁。曹洞禅后传入日本,迄今传习不衰。法眼的再传也曾繁衍于高丽,对于国内外的禅学界,希迁的禅思想的影响是相当大的。
  希迁的门下颇多,著名的法嗣有药山惟俨、天皇道悟、丹霞天然、招提慧朗、兴国振朗、潭州大川、潮州大颠等。惟俨在同门中最受希迁器重,他传法于云岩昙晟,昙晟传洞山良价,良价传曹山本寂和云居道唐。后曹山一脉中断,赖云居门下单传,到了南宋而再兴。另一方面,道悟传龙潭崇信、信传德山宣鉴、鉴传雪峰义存而续传于云门文偃,行化自南而北。义存的别系经玄沙师备、地藏桂琛而传法于清凉文益,为五家中最后出的法眼宗的开祖。文益的再传永明延寿(904-975),著有《宗镜录》一百卷,导天台、唯识、贤首以归于宗门,集禅理之大成。延寿又以禅来融摄净土法门,开后世禅净一致之风,尤为中国佛教从教、禅竞弘转入诸宗融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  【行状系年】
  1、生卒籍里 公元700年,希迁禅师出生于端州高要(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)陈氏乡民家。
  2、曹溪求法(约711-713年),希迁12至14岁之间。
  3、上下求索(713-728年左右),希迁14岁至29岁左右。
  4、得法住山(729-742年),石头29岁至43岁之间)。
  5、开宗阐教(742-790)。这一时期长达48年之久,在此期间,石头基本上住于南岳。
  【主要文献】
  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五载:
  六祖将示灭,有沙弥希迁(即南岳石头和尚也)问曰:和尚百年后,希迁未审当依附何人?祖曰:寻思去。及祖顺世,迁每于静处端坐寂若忘生。第一坐问曰:汝师已逝,空坐奚为?迁曰:我禀遗诫故寻思尔。第一坐曰:汝有师兄行思和尚,今住吉州,汝因缘在彼。师言甚直,汝自迷耳。迁闻语,便礼辞祖龛,直诣静居。
  师问曰:子何方而来?迁曰:曹溪。师曰:将得什么来?曰:未到曹溪亦不失。师曰:恁么用去曹溪作什么?曰:若不到曹溪,争知不失?迁又问曰:曹溪大师还识和尚否?师曰:汝今识吾否?曰:识又争能识得?师曰:众角虽多,一麟足矣。迁又问:和尚出岭多少时?师曰:我却不知。汝早晚离曹溪?曰:希迁不从曹溪来。师曰:我亦知汝去处也。曰:和尚幸是大人,莫造次。
  他日,师复问迁:汝什么处来?曰曹溪。师乃举拂子曰:曹溪还有这个么?曰:非但曹溪,西天亦无。师曰:子莫曾到西天否?曰:若到即有也。师曰:未在,更道。曰:和尚也须道取一半,莫全靠学人。师曰:不辞向汝道,恐已后无人承当。
  师令希迁持书与南岳让和尚曰:汝达书了,速回。吾有个鈯斧子,与汝住山。迁至彼,未呈书,便问:不慕诸圣,不重己灵时如何?让曰:子问太高生,何不向下问?迁曰:宁可永劫沈沦,不慕诸圣解脱。让便休。迁回至静居,师问曰:子去未久,送书达否?迁曰:信亦不通,书亦不达。师曰:作么生?迁举前话了,却云:发时蒙和尚许鈯斧子,便请取。师垂一足,迁礼拜。寻辞往南岳。”
  参禅经过
  希迁先在曹溪门下受了熏陶,已有所证悟。当他初到青原山和行思见面时,行思问他为了求得什么而来,他说,未到曹溪以前,原未曾失落过什么。行思再问,那么为什么要到曹溪去,他就说,若不到曹溪,怎知不失。在这番简短的问答里,可以想见希迁直下承当,自信之切。后来希迁亦常以此旨接引门下,如慧朗问如何是佛,希迁就呵他无佛性。慧朗再问,一切含灵都有佛性,他为何却没有?希迁直示道,为汝不肯承当,朗因于言下悟入,即其一例。希迁自说他的法门“不论禅定精进,惟达佛之知见”,并说“能自知之,即无所不备”,都着重在这一点。希迁自依止行思后,受到进一步的陶冶,禅境有了新的扩展,禅法益臻灵活细致。门人道悟问佛法大意,希迁答以“不得,不知”。又问,向上更有转处否,答云“心空不碍白云飞”,即暗示在悟入以后,机境可以无限开拓,自在运用。
  相传希迁因读《肇论》至“圣人会万物为己”句,得到启发,对于《肇论》中所说的“法身不隔自他,圆镜体现万象”之旨深有契会,于是有〈参同契〉之作。“参同”二字,原出于道家,希迁盖取其意,以发挥他的以“回互”为眼目的禅法。其所谓“参”是指万殊诸法各守其位,互不相犯。其所谓“同”,意示诸法虽万殊而统于一元,以见个别之非孤立地存在。而他所创倡的“回互”,则指见于万殊诸法间的互不相犯而又相涉相入的关系。修禅者领会此旨,于日用行事上着着证验,灵照不昧,是谓之“契”。他把这种思想导入禅观,加以发挥,丰富了禅法的内容,遂开辟了他这一系的宗风。〈参同契〉中反复阐明一心与诸法间的本末显隐交互流注的关系,以见从个别的事上显现出全体理的联系。要是将理事分开来看,则“执事原是迷,契理亦非悟”;如果统一起来看,则每一门都有一切境界在,即所谓“门门一切境,回互不回互”;这里面有相互含摄的地方,也有互相排斥的地方。中间说到诸法自复其性,如子得母,以见会末归本之不待安排;同时一法体而用(动态的)处(静态的)兼具,而彼此互相倚待,如明暗相生,往来转化,辗转无住。能这样地体认一切事象,自然事存理应,举足知路,而达到“即事而真”的境界。其禅法运用之妙,圆转无碍,如环无端。和希迁同时异派的禅家马祖道一,对于希迁的禅风,常有“石头路滑”之说,很足以道出它的特征。
  希迁的禅风,显然带有哲学思索的倾向,和同时的马祖道一之盛倡大机大用相比较,它是近于静态的。因而他所创倡的禅法,也可以说就是一种禅思。这种思想,以后还结合了坐禅而续有发展。承受希迁付法的药山惟俨即常事闲坐,并有“思量个不思量底”之说。
  再传到云岩昙晟(782~841),又提出了“宝镜三昧”法门,以临镜形、影对显的关系,说明由个别上体现全体的境界。
  续传到洞山良价(807~869)、曹山本寂(840~901)师弟,都向这方向发展,成为曹洞一派。他们更从事象各别相涉的关系上建立了偏正回互、五位功勋等等说法,禅法的运用愈趋细密。曹洞一派和同时马祖下再传临济一派,并世各行其是。临济宗风以棒喝峻烈著称;而曹洞禅则回互叮咛,亲切绵密,颇重传授,表现出惠能门下青原行思和南岳怀让两大系各自发展,形成不同宗风的显著对照。
  希迁的禅法,还经他的门下天皇道悟弘传,到五代时,更衍为云门、法眼两系,他们同样着重在“一切现成”,都和希迁所主张的“即事而真”的宗旨一脉相通。禅宗五家中,沩仰一家早绝,其余四家除临济外,曹洞、云门和法眼三家,在传承上都渊源于希迁。曹洞禅后传入日本,迄今传习不衰。法眼的再传也曾繁衍于高丽。对于国内外的禅学界,希迁的禅思想的影响是相当大的。
  【文化传承】
  希迁的门人颇多,著名的法嗣有药山惟俨、天皇道悟、丹霞天然、招提慧朗、兴国振朗、潭州大川、潮州大颠等。惟俨在同门中最受希迁器重,他传法于云岩昙晟,昙晟传洞山良价,良价传曹山本寂和云居道膺。后曹山一脉中断,赖云居门下单传,到了南宋而再兴。另一方面,道悟传龙潭崇信、信传德山宣鉴、鉴传雪峰义存而续传于云门文偃,行化自南而北。义存的别系经玄沙师备、地藏桂琛而传法于清凉文益,为五家中最后出的法眼宗的开祖。文益的再传永明延寿(904~975),著有《宗镜录》一百卷,导天台、唯识、贤首以归于宗门,集禅理之大成。延寿又以禅来融摄净土法门,开后世禅净一致之风,尤为中国佛教从教、禅竞弘转入诸宗融合的一个重要转折点。
  希迁的弟子,《祖堂集》卷四、卷五载有7人,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四谓有21人,其中著名的有慧朗、道悟、惟俨、天然、大颠,此外还有振朗、尸利、道铣等。这里仅介绍前五人。
  慧朗(738-820),与振朗相对,称大朗,俗姓欧阳,韶州曲江(在今广东韶关)人。
  年十三于邓林寺从模禅师出家,十七岁时(754年)到南岳,在此受具足戒,到虔州南康(在今江西南部)参谒马祖。马祖问:"你来何求?"回答说:"求佛知见。"马祖对他说,"佛无知见",知见的说法属于魔的境界;"你从南岳来,似未见石头曹溪心要",示意他回南岳师事石头禅师。(《祖堂集》卷四<招提和尚传>)他此后到南岳希迁的门下,因参希迁的"汝无佛性"的禅语得悟。(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四)(注3)后到梁端住招提寺,不出户三十年,被人称为"招提朗"。
  宋代余靖《武溪集》卷八<韶州月华山花界寺传法住持记>,前述为希迁撰碑文的刘轲是他的弟子,也曾为慧朗撰写碑文。其中说,贞元十一年(795),即希迁去世的第十年,他前往罗浮山,途经韶州曲江南边的月华山花界寺,见此地"清气盘郁,亦足以栖神",便停在此寺传法,四方参禅者"寻声而至,无虚日矣"。据此推算,慧朗是在广德二年(764)随希迁住进梁端的招提寺的,到他离开此寺至韶州月华山时正过三十年。元和十五年(820)慧朗死在花界寺,年八十五岁。
  天然(739-824),俗姓、籍贯不详,自幼学习儒、墨典籍。曾与庞蕴(后称庞居士,融马祖)结伴进京赶考,途经汉南投宿一旅店,与一过路僧一起喝茶。此僧问他们二位到何处去,回答说:"求选官去。"僧说可惜,"何不选佛去"。天然问如何去选佛,僧告诉他说:"江西马祖今现住世说法,悟道者不可胜计,彼是真选佛之处。"天然听说,立即转向到江西参谒马祖。马祖问明来意,劝他投石头希迁参学。天然到达南岳南台寺参拜希迁讲明来意后,希迁叫他到槽厂去担当做饭的杂务,经一二年后才给他剃头正式允许出家。希迁见天然聪明,向他略说戒法。他竟然掩耳说"太多也"。希迁叫他试着做些动作,他竟骑到"圣僧"(文殊菩萨塑像)头上去。由此可见他的放任不拘的性格。此后又去参马祖,到天台山居花顶峰三年,此后到余杭参谒牛头宗的国一(道钦)禅师。
  元和初(806)到洛阳龙门香山与马祖法嗣的伏牛(自在)禅师为莫逆之交。后在慧林寺住时遇上天寒,乃焚烧木佛御寒,受到主人的讥讽。他却自辩说是为了火化木佛寻找舍利。主人说:"木头有何也?"这正中了他设下的埋伏,他立即辩解说:"若然者,何责我乎!"(《祖堂集》卷四本传)
  元和三年(808)天然在洛阳的天津桥横卧,碰上留守郑公经此,虽呵之而不起,问之,以"无事僧"回答。郑公异其言,赠以素与衣,并每天施给米面。从此"洛下翕然归信"。
  元和十五年(820)想归林泉终老之所,门人在南阳丹霞山建草庵接他来住,三年间门下参禅者达到300人,此处发展为一个大的寺院。天然上堂说法,常提醒弟子和参学者要"保护一灵之物"(意为本有佛性);认为禅法非语言文字可以表达,非普通思维可以理解,反对执意地外求佛法,说"禅可是尔解底(的)物,岂有佛可成?佛之一字,永不喜闻";一切法门功德"不从外得";"吾此间无道可修,无法可证"。(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四)(注4)他还著有《孤寂吟》、《玩味吟》、《骊龙珠吟》、《弄珠吟》、《如意颂》等(文载《祖堂集》卷四本传),音韵谐美,主要是讲修行应内求自心觉悟的道理。天然于长庆四年(824)去世,年八十六岁。膳部员外郎刘轲为他撰碑。弟子有无学、义安、性空、本童、米仓等人。
  道悟(748-807),俗姓张,婺州(治所在今浙江金华)人。年十四在明州(治今浙江宁波)出家,二十五岁时在杭州竹林寺受具足戒,此后四处参访名师。先投到径山牛头宗道钦(国一)禅师门下学习禅法五年,悟得佛性的道理,受到印可。
  大历十一年(776)隐居于余姚的大梅山,经三四年。
  建中初年(780)到钟陵(原名豫章,今江西南昌)参谒马祖禅师。翌年秋,到南岳参谒希迁禅师。(《宋高僧传》卷十本传)道悟问:"离却定慧,以何法示人?"希迁不正面回答,说:"我这里无奴婢,离个什么?"最后从希迁的"汝道阿谁是后人"的问语中得悟。(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四本传)(注5)后来先后到澧阳(今湖南澧县)、景口传法,后居于当阳柴紫山,前来参禅者日多,名闻远近。经有人上报荆州连帅(当指按察使),迎请道悟到荆州府治所在地江陵城内传法,受到城内僧俗的欢迎。后来,他被请入城西的天皇寺居住传法。江陵府尹右仆射裴公敬重道悟,特地盛礼前往拜谒问法。道悟"神气洒落,安详自处",答语精妙肯切。在与裴公的交往中"以为是法平等,不见主客",从不逢迎。由于得到地方长官的支持,"自是禅宗之盛,无如此者"。道悟一生,"行在于《璎珞》(按,传为后秦行竺佛念译《菩萨璎珞本业经》,讲菩萨阶位和大乘戒律),志在于《华严》"。(《宋高僧传》卷十)(注6)可见,他虽为禅僧,但仍重视持戒,弘扬《华严经》思想。
  元和二年(807)去世,年六十岁。弟子有慧真、文贲、崇信等,"或继坐道场,或分枝化导",世称"天皇门风"。(《宋高僧传》卷十)唐太常协律符载为道悟撰写的碑文今存(见《佛祖历代通载》卷十五、《全唐文》卷691)。
  惟俨(751-834),或作唯俨,绛县(在今山西侯马市东北)人,俗姓韩(《宋高僧传》卷十七<惟俨传>原作"寒"字,此据《景德传灯录》卷十四)。年十七南度大庾岭,到潮州(在今广东)的西山,从慧照禅师出家。
  大历八年(773)从衡岳寺的智澡(或作"智琛")律师受具足戒,认为"大丈夫当离法自净,焉能屑屑事细行于布巾耶?"不愿意从事烦琐律仪戒规的铨释和践行。便前往谒见希迁,从受禅法,"密证心法"。(《宋高僧传》卷十七)(注7)[4]
  【附录内容】  (一)
  希迁〈参同契〉(摘录自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三十)
  竺土大仙心,东西密相付。人根有利钝,道无南北祖。
  灵源明皎洁,枝派暗流注。执事元是迷,契理亦非悟。
  门门一切境,回互不回互。回而更相涉,不尔依位住。
  色本殊质象,声元异乐苦。暗合上中言,明明清浊句。
  四大性自复,如子得其母。火热风动摇,水湿地坚固。
  眼色耳音声,鼻香舌碱醋。然依一一法,依根叶分布。
  本末须归宗,尊卑用其语。当明中有暗,勿以暗相遇。
  当暗中有明,勿以明相睹。明暗各相对,比如前后步。
  万物自有功,当言用及处。事存函盖合,理应箭锋拄。
  承言须会宗,勿自立规矩。触目不会道,运足焉知路。
  进步非近远,迷隔山河固。谨白参玄人,光阴莫虚度。
  (二)
  希迁〈草庵歌〉(摘录自《景德传灯录》卷三十)
  吾结草庵无宝贝,饭了从容图睡快。
  成时初见茅草新,破后还将茅草盖。
  住庵人,镇常在,不属中间与内外。
  世人住处我不住,世人爱处我不爱。
  庵虽小,含法界,方丈老人相体解。
  上乘菩萨信无疑,中下闻之必生怪。
  问此庵,坏不坏?坏与不坏主元在。
  不居南北与东西,基址坚牢以为最。
  青林下,明窗内,玉殿朱楼未为对,
  衲被蒙头万事休,此时山僧都不会。
  住此庵,休作解,谁夸铺席图人买?
  回光返照便归来,廓达灵根非向背。
  遇祖师,亲训诲,结草为庵莫生退。
  百年抛却任纵横,摆手便行且无罪。
  千种言,万般解,只要教君长不昧。
  欲识庵中不死人,岂离而今遮皮袋?
  (三)
  乃光〈石头禅要〉(摘录)
  石头希迁主要的开示和接机
  [谁字话] 僧问:“如何是解脱?”师曰:“谁缚汝?”问:“如何是净土?”师曰:“谁垢汝?”问:“如何是涅槃?”师曰:“谁将生死与汝?”
  马祖常道“是什么”,石头又教看个“谁”,一对无孔铁笛。参学人却要经受得住,透得“谁”字话,始解作活计。须知本分事从来不是强加于人的。解脱谁不爱,有缚即不得;净土谁不欣,有垢即不得。抓住缚者、垢者、造生死业者是谁,当即还汝解脱、净土、涅槃了也。若存爱欣之情,依然成错。此是为中下乘说。若是上根灵利者,只见在在处处一般,定要分别却难下手。所谓“一种平怀,泯然自尽”。到这里缚解、垢净、生死涅槃是什么?!功德天、黑暗女,有智主人二俱不受。
  [西来意] 僧问:“如何是西来意?”师曰:“问取露柱。”曰:“学人不会。”师曰:“我更不会。”
  这僧问师,恰是撞着露柱,险些磕破脑壳。还教“问取露柱”,更添冤苦,只如露柱解说西来意也无?有者道,终说不出西来意,便这般信口推与露柱了。要且不然。“学人不会”露柱怀胎,“我更不会”露柱生儿,会得这两转语,于西来意便算破参,作么生会?
  石头接机的开示,甚为简到,以上仅选了两段,也加上了标题和说明。石头遗有《参同契》与《草庵歌》两种著作,而《参同契》对指示禅法更为重要。
  传称师因看《肇论》有得,遂掩卷,不觉寝,梦与六祖同乘一龟,游泳深池之内。觉而念曰:“灵龟者智也,深池者性海也,吾与祖师同乘灵智泛性海矣。遂着《参同契》,曹洞一宗心法即自此启发。
  石头印可的弟子
  石头门风孤峻,虽不如马祖法会之盛,但所印可的弟子却个个保任功深,护持谨严,有足多者。弟子中药山最为杰出。今仅介绍丹霞、大颠、长髭三师,以见石头一系之禅道风规。
  [邓州丹霞天然禅师] 本习儒业,入长安选官,旅次遇禅者曰:“选官何如选佛?”师蒙指示,即造江西马大师处,马师指见石头,执役三年,头与剃染,味道已深。师再谒马祖,祖问:“从甚处来?”师曰:“石头。”祖曰:“石头路滑,还跶倒汝么?”师曰:“若跶倒即不来也。”
  石头诚然孤峻,但冷地里机变无常,活人眼目。自谓参学有得之徒,若与之逞机辩,靡不滑溜失路者。“石头路滑”,马祖深知。邓隐峰辞马祖到石头,祖曰:“石头路滑。”峰曰:“竿木随身,逢场作戏。”便去。才到石头,即绕禅床一匝,振锡一声,问:“是何宗旨?”头曰:“苍天!苍天!”峰无语,却回举似马祖,祖曰:“汝更去问,待他有答,汝便嘘两声。”峰又去,依前问,石头乃嘘两声。峰又无语,回举似马祖,祖曰:“向汝道石头路滑。”此处马祖问丹霞:“石头路滑还跶倒汝么?”请看丹霞答道:“若跶倒即不来也。”这是何等本领,能在马祖座前夸口。他不于石头处有得,敢尔如此。后来清世宗胤禛妄选语录贬剥丹霞,云霞入灭,垂一足未及地,是见地不到地,遭护法神显化。这真是供出自己见地不到地,成了个瞎驴汉。
  现在且节录丹霞上堂法语一则,请参看,识取禅海一沤。
  “阿你浑家,切须保护,一灵之物不是你造作名邈得,更说甚荐与不荐。吾往日见石头,亦只教切须自保护此事,不是你谈话得。阿你浑家,各有一坐具地,更疑什么?禅可是你解的物?岂有佛可成?佛之一字,永不喜闻,阿你自看。(中略)今时学者纷纷扰扰皆是参禅问道,我此间无道可修,无法可证,一饮一啄各自有分,不用疑虑,在在处处有恁么的。若识得释迦,即这凡夫是,阿你须自看取。莫一盲引众盲,相将入火坑,夜里暗双陆,赛彩若为生?无事,珍重!”
  这般说话,真是见地超群,悟境玄深,不愧石头之子。
  [潮州灵山大颠禅师] 初参石头,头问:“哪个是汝心?”师曰:“现言语者是。”头便喝出。经旬日,师却问:“前者既不是,除此外何者是心?”头曰:“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!”师曰:“无心可将来。”头曰:“原来有心,何言无心,无心尽同谤。”师于言下大悟。
  觅心了不可得,即得安心竟,这是从上祖师已行规模,为啥这里却不然?且道是同是别?还是另有奥妙处么?头曰“除却扬眉瞬目将心来”这一句,却鞭策得紧,尽气力也搬不动,所以他只得道个“无心可将来”。这比他前番答的“现言语者是”已大为进步了。“无心可将来”,与从上祖师也不异,为啥不蒙石头老汉点头?这老汉反而说出“原来有心,何言无心,无心尽同谤。”这当然异于“现言语者是”,不然,怎得大颠言下大悟?可是大颠究竟怎的会悟?悟了又悟到个啥?这却必须努力一参。洞山答“主中主”语,有云:“恁么道即易,相续也大难。”师住后上堂云: “夫学道人须识自家本心,将心相示,方可见道。(中略)吾今为汝诸人分明说出,各须听受。但除却一切妄运想念,现量即汝真心,此心与尘境及守认静默时全无交涉。即心是佛,不待修治,何以故?应机随照,冷冷自用,穷其用处了不可得,唤作妙用,乃是本心,大须护持不可容易。”
  这般说话,平实甚平实,难构却难构,念一遍似清风拂面,且道从哪里入?
  [潭州长旷禅师] 参石头,头问:“什么处来?”曰:“岭南来。”头曰:“大庾岭头一铺功德成就也未?”师曰:“成就久矣,只欠点眼在。”头曰:“莫要点眼么?”师曰:“便请。”头乃垂下一足,师礼拜。头曰:“汝见个什么道理便礼拜?”师曰:“据某甲所见,如红炉上一点雪。”
  这样问答,好似天造地设一般,美则美矣,切莫开眼做梦。“垂下一足”,正中妙挟;“红炉上一点雪”,妙尽功勋;若人不会也不分外。
  有僧参长髭,绕禅床一匝,卓然而立。师曰:“若是石头法席,一点也用不着。”僧又绕禅床一匝。师曰:“却是恁么时不易道个来处。”僧径出去,师乃唤,僧不顾,师曰:“这汉犹少教诏在。”僧却回,曰:“有一人不从人得,不受教诏,不落阶级,师还许么?”师曰:“逢之不逢,逢必有事。”僧乃退身三步,师却绕禅床一匝,僧曰:“不惟宗眼分明,亦乃师承有据。”师乃打三棒。
  自己家里人,相见也分宾主。看这老参禅和,却有些子汗臭气,不是州县白蹋僧,无奈绳索在会石头禅的长髭手里。这僧会是会得,只为目前有物,硬作主张,不解转身,这叫做门杠子禅。长髭道“逢之不逢,逢必有事”,即使门杠子禅消融了也。末了赞师,也是消融后的自赞。师乃打三棒,有者道:“咦,还有蒙罚么?”一任商量,终归消融。
  石头嗣法弟子,仅举这三位略说一下,其余如天皇、大同、大朗、小朗等师,则无暇叙述,吾人详看上举的丹霞、大颠、长髭三师的禅风,即可足知石头禅道是如何的深固幽远却又冷峻多姿的了。弟子们得其印可亦非容易。
  马祖、石头是同时代的人。石头长马祖约九岁,马祖先石头两年化去,皆六祖而后的宗门巨匠。两师虽师承宗风有别,但所提持者毕竟为一事。两师道义弥笃,亲切无间,无丝毫门户畛域之见,实为后代师表。如药山首造石头之室,未能决了,石头教往马大师处去,药山见马祖言下契悟,侍奉三年,然后乃返石头,在石头处则体道更深,石头且以偈赞之,深蒙印可。又如丹霞初礼马祖,祖顾视良久,说道南岳石头乃汝之师,丹霞抵石头终了大事,再谒马祖亦印可。像这样的事还不少。两师当时却以阐化禅宗为职志,有时亦由参学僧口里,暗通消息,时时相见。如石头问新到:“从什么处来?”曰:“江西来。”头曰:“见马大师否?”曰:“见。”头乃指一橛柴曰:“马师何似这个?”僧无对,却回举似马祖,祖曰:“汝见橛柴大小?”曰:“没量大。”祖曰:“汝甚有力。”曰:“何也?”祖曰:“汝从南岳负一橛柴来岂不是有力。”这僧多嘴,正好为两师互通消息,他亦不知,干他外人啥事。
  还有个庞居士尽心参禅,出入两师之门。初谒石头,乃问:“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?”头以手掩其口,庞豁然有省。后参马祖,问曰:“不与万法为侣者是什么人?”祖曰:“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。”庞于言下顿领玄旨。居士悟后经常亲近两师,且与两师弟子禅道往还。从这些公案事实来看,两师禅道并不如后代分列门庭标新立异。两师的祖风虽别,提持则一。宗风之异全系才调不同,方便摄化,岂能据此另定两师宗旨?五家出自两师,以后各各曲立宗旨。雪窦赞颂两师之言曰:“十影神驹立海涯(马祖),五色祥麟步天岸(头),可谓妙善形容矣。”

本文链接:唐禅宗高僧 _9

上一篇:念佛心的勘验

下一篇:念佛时看到观音菩萨,代表什么?

经藏网